全市通报!浠水2项典型经验被点名

2024-07-29 10:03   黄冈日报全媒体 记者:汪欢 通讯员:卓军 陶哲峰  
7月24日,市政府以政务督查通报形式对“武穴市推行‘12345’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”等23项典型经验做法予以全市通报,旨在调动和激发各地各部门紧抓快干、改革创新的积极性、主动性和创造性,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、提振发展信心、改善社会预期,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,推动高质量发展不断取得新的成效。其中,浠水县“四个赋能”完善蛋鸡产业供应链、聚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质增长点两项典型经验被通报。
7月上旬,市政府办牵头组织开展了市政府二季度综合督查,共发现并交办问题112个,总结提炼典型经验做法23项。


23项典型经验做法


01


武穴市推行“12345”抓项目促投资稳增长。“1”是明确发改部门牵头抓总;“2”是列支2000万元项目前期经费;“3”是聘请三家“中字头”专业咨询机构常驻武穴,精准指导部门谋划争资项目238个;“4”是围绕医药化工、新材料等四大强县富民产业,谋划社会类投资项目66个;“5”是聚焦民生保障、城市更新等五大领域,谋划政府类投资项目97个。目前目录库、储备库、实施库项目投资规模分别达到上年度的13.4倍、4.9倍、5.1倍。
02


团风县以立项争资蓄力增长新动能。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8次召开争资立项专题会,12次组织召开项目谋划申报培训会,聘请第三方公司对项目谋划、项目申报等进行全程指导,加强财政、自规、环保等部门联动,建立周会商机制,对拟争取资金项目加快选址、立项审批,强化土地、资金等要素保障,大幅提高争资立项的有效性和成功率。
03


蕲春县强推“技改提能、制造焕新”行动。通过建立技改动态项目库,确保应统尽统;明确项目包保责任,一月一调度,严格按照工期倒逼服务进度,帮助项目尽快投产见效。将省市县三级技改政策全面梳理、汇编成册,坚持领导带头宣讲、专班主动服务,让企业了解政策、用活政策、感受差距,激发企业技改意愿。做实企业项目申报辅导服务,为企业争取省级技术改造奖补资金。推动传统制造企业数字化赋能,积极推动企业打造工业互联网平台、5G工厂、数字化车间、数字化产线、数字化工厂等项目。成功申报蕊源电子省级5G全连接工厂、康利农食品省级数字化车间项目。
04


麻城市打造百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。狠抓园区建设、招商引资、企业培育、品牌创建和成果转化,推动农业全产业链发展,打造百亿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。先后争取国家专项债、超长期特别国债等资金10亿余元,建设大别山农产品加工产业园;出台《麻城市支持农业产业发展奖补办法》,聚焦农产品加工产业链,招引培育龙头企业;创新公用品牌+企业产品品牌“母子商标”模式,打造区域公用品牌;创建省级麻城集创产业技术研究院,强化院企对接,加快成果转化。截至6月底,新签约农产品加工项目40个。
05


团风县聚力产业链招商培育发展新动能。围绕大企业招商,聚焦“2+2”强县富民产业,紧盯京津冀等经济活跃区域和武汉城市圈,持续在农产品深加工、大文旅、建筑建材、生物健康等领域招大引强。依托本地龙头企业,招引馥雅食品总部,投资3亿元实施黄冈优质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。用好乡情招商,组织19个招商专班以实地拜访、会见恳谈、视频会议等形式洽谈100余家目标企业。1-5月新签约项目43个,其中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签约项目14个。委托大机构招商,以华美恒业(团风)产业新城为媒介,已成功引进重点项目6个,其中4个已全面开工。
06


龙感湖示范区“精织一块布、激活一座城”。突出以商招商,明确将纺织产业作为“第一产业”,积极对接吴江、盛泽、柯桥等东部产业集聚区,年均引进纺织面料企业15家以上。突出要素保障,针对原材料和销售成本高问题,利用2.1亿元专项债建设纺织贸易产业园,推动39家纺织企业进入华纺链,降低企业成本。针对开发用地不足问题,盘活低效闲置用地,激活低效厂房,重新安置项目26个。突出服务至上,每个项目明确一名县级领导和一个项目秘书全程服务,对重点项目坚持长期跟踪。大织荟、金博亿等重点项目从建设到进规仅9个月。
07


浠水县“四个赋能”完善蛋鸡产业供应链。抓平台赋能,与北京国联合作成立“蛋多多”供应链公司,吸引上链企业1200家,今年4-6月供应链公司实现营收3亿元。抓信息赋能,搭建B2B交易平台,打造供港基地,接入“i黄冈”惠农服务平台,日交易量由2.5万件增加到5.5万件,日交易额由500万元增加到1200万元,初步实现“买全国、卖全国”。抓服务赋能,组建浠水蛋鸡专业服务公司,促进降本增效,上半年每箱鸡蛋降本1元,全县19家蛋商增收990万元。抓政策赋能,出台《关于支持蛋鸡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设立3亿元蛋鸡产业发展基金,通过政策引流进驻会员6400家,吸引外地鸡蛋进场交易,占总交易量20%,上半年蛋鸡全产业链综合效益达到59亿元。
08


红安县“零增地”二次招商推进工业投资加速提能。持续开展高新区市场主体经济发展大调研,摸清辖区闲置土地、闲置厂房和“僵尸企业”底数,按适宜的产业进行分类,针对每宗土地、项目进行精准招商,破解工业投资用地指标难题。实施《利用闲置土地和闲置厂房开展“二次”招商工作方案》,从二次招商范围方式、引进标准等方面进行制度保障,鼓励企业利用现有土地,通过实施拆建、改扩建、调整建筑密度等途径,推动工业企业“零增地”投资。已有武汉设计工程学院、仙泊等17个项目利用“两闲两低”成功落户。
09


黄冈高新区“三个一批”盘活闲置低效用地。坚持“亩均论英雄”,突出以用为先,采取政府引导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,盘活闲置低效用地。政府收回一批,采取腾笼换鸟方式,收购某公司厂区,规划建设39万平方米融创星城,已引进中小企业10家。产业导入一批,投入资金收回273亩闲置土地,先后导入瑞普赛半导体、美峰新材料、中碳新材料等项目,实现投资17亿元。增资扩能一批,挖掘企业自身与周边闲置用地,整理用地45亩引进骆驼户外黄冈基地二期项目,新增投资2.22亿元。
10


罗田县着力推进14项农村资源要素融资全覆盖。建立县农村资源要素工作联席会议机制,出台《关于建设“i黄冈”惠农服务平台农村金融试点县的工作方案》,农业、自规等部门为地上种植物等农村资源要素确权颁证、抵押登记、价值评估、交易流转等提供操作规程,共同推动“i黄冈”线上业务运行。目前全县10家银行机构在“i黄冈”农村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办理农村资源要素融资业务253笔,授信金额3.88亿元,发放贷款3.34亿元,实现14项农村资源要素融资全覆盖,申请户数和放款金额均居全市前列。
11


武穴市以“三专行动”推动农村“三资”监管增效。组织开展农村“三资”专项整治、巡察反馈问题整改、群腐问题整治等专项行动,建立“三资”监管长效机制,做好“三资”整治“后半篇文章”。每年3月开展“三资”政策业务培训会,开展全覆盖式培训交流,每年培训1100余人次。在农村“三资”整治问题处理上,坚持见人见事一并抓,2023年通过村级合同清理整改为村级增加收入2100万元,退赔资金145.93万元;通过村级工程项目决算审减节约资金1300万元;从严从实监督管理,为农村集体“三资”规范管理营造了良好氛围。
12


黄州区高质效推进黄冈第二中学项目建设。高质效推进黄冈第二中学项目建设,从策划到开工仅用3个多月,从开工到拟投入使用仅用10个月时间。坚持一体化推进,市区联动推进规划报批、证照办理,争取资金保障、政策支持,联合市直部门完善周边水电路气网等配套设施;坚持一站式服务,成立工作指挥部全程跟进服务,带着项目负责人跑审批手续,面对面讲解办理流程;坚持“一张图”落实,三大工区现场每天超过2300人、100台套机械参与施工,主体建筑4月底全部封顶,目前全面进入装修阶段。派出9个工作组赴省内外推介招生政策,今年秋季正式开学。
13


黄梅县打造教育聚集区带动就地城镇化。以城南新区为重点,在原有4所学校基础上,新建城南高中、汤用彤中学,形成“高初小幼”全学段教育矩阵。区域性放开入学限制,城南新区学校取消学生入学限制条件,面向县内外开放,变划片招生为社会招生,拉动人口进城效果初现,上半年全县签订房屋认购协议201套,完成合同网签备案2219套,已兑现政策房1655套。放大教育品牌效应,依托小池滨江高中,设立黄冈中学黄梅分校,开办辐射周边省市的区域复读中心。补齐公共服务短板,以黄梅一中为核心校,黄梅五中、二中、滨江高中和实验高中为成员校,构建“1+4”高中联校。探索“以教育为核心的公共服务引导人口就地城镇化”模式,取得初步成效。
14


英山县创新模式做优做实养老服务。在全省率先成立国有养老运营平台“英山森呼吸养老运营管理有限公司”,加强对内整合、对外开放,以养老服务中心为主体,以12个福利院和16个养老服务综合体为依托,以212个村、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,采取“公私联营、服务外包”方式,建成养老床位3416张,构建起立体养老服务网络,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。在全省率先组网运行智慧养老服务平台,建立7.9万老年人信息数据库,入驻市场主体57家,发布服务事项90余项,实现养老服务更智能、更便捷、更精准。大力发展“候鸟式”康旅融合产业,年接待老年康养游客超50万人次,实现综合收入3.8亿元。
15


黄梅县外引内育健全数智化病理服务体系。有效整合资源,建成一个县级病理诊断中心和四个分中心,对上联接省市病理远程服务平台,对下覆盖医共体各分院。提升服务能力,配齐病理诊断设施设备,引进先进诊疗软件,单张病理切片诊断时间缩短20%左右。制定人才招培计划,持续引进专业技术人才,今年引进病理硕士2名,培训转岗病理医师、技师各2名;对现有病理专业人员实行分年度轮训。强化对外合作,以医共体总医院为主体,与湖北数智病理科技有限公司建立技术共建合作。建立病理质控工作机制,将切片数字化和远程诊断纳入质控范围,推进病理切片全样本全数字化处理。上半年全市数智化病理诊断4668例,其中黄梅县2633例、占56.4%,居全市第一。
16


蕲春县数智赋能市场监管“一业一查”。实施智慧化、人性化、高效化监管措施,以大数据整体严控企业经营动态,减少日常监管对市场主体的经营影响,督促企业时刻做到合法合规经营。整合县市场监管局“气瓶充装智慧监管平台”、县教育局“智慧厨房管理平台”、县交通运输局“不停车超限检测系统”、县农业农村局“长江禁捕天网工程”、县城管执法局“智慧城管平台”等多部门远程监管系统,实现“一业一查”监管共融、信息互通。今年以来,市场监管领域检查频次降低21.7%,最大限度减少对经营主体的干扰,推动市场监管工作更高效、更精准、更智能。
17


麻城市为中小微企业量身定制云服务平台。“麻企通”提供惠企政策“一站发布”、项目申报“一链贯通”、奖补资金“一触即达”、综合服务“一网尽享”的“四个一”服务,实现精准服务“零见面、一云通、全覆盖”,成功创建湖北省优化营商环境改革先行区试点,并获得国家层面肯定和推广。创设找市场、找人才、找资金、找房子、找中介、找对象“六找”服务专栏,推动75家部门机构进驻,链接工商、税务、五险一金、水电气、人才等涉企事项办理,平台总访问量突破376万人次,注册用户近2.3万人、企业603家,实现规上工业企业全覆盖。推送政策1000余条,申报项目1310个,为456家次企业兑现奖补总额8983.68万元。
18


红安县“综合查一次”执法不扰企。为有效破解“多头执法、重复执法、交叉执法”等扰企问题,创新实行涉企“综合查一次”制度。全面梳理细化涉企行政执法事项清单,实行动态管理,统一向社会公开,确保清单之外无检查。发起部门与联合部门协同配合,依法采取书面检查、现场检查、非现场执法等方式开展联合执法检查。发现违法行为按照包容审慎监管要求,依法实行“首违不罚+公益减罚+轻微速罚”。检查情况互通共享,实现“一次检查、全面体检、综合会诊、精准施策”效果。目前,首批清单包含旅游景区、食品生产企业等,检查事项整合减少30%。
19


蕲春县蕲艾研究院赋能蕲艾产业突破性发展。依托湖北中医药大学技术人才支撑,整合蕲艾企业现有50余位技术人才、聘请多位特聘专家,成功组建多个项目专业科研团队,围绕产业关键技术问题开展联合攻关。加强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合作,围绕产业链关键技术等问题开展技术攻关,研究制定蕲艾产业技术标准4个,主持参与制定、修订蕲艾标准28项。以用为导向重点推动技术成果转化,牵头建立蕲黄1号”和“蕲青1号”2个蕲艾良种繁育基地300亩,高效栽培技术示范基地3100亩;收集整理蕲艾产业创新成果700多项、企业技术需求12项,自主研发出新产品6款、新工艺2项、蕲艾食用新品种3个。
20


英山县“院政企”合作让茯苓链式发展驶入快车道。加强与天津红日药业、湖北省中医院战略合作,依托湖北省中医院“茯苓全产业链标准体系构建及产品研发”“茯苓新菌株研发及生态种植优化集成研究和推广”项目技术研究团队,推广茯苓代料栽培规模化生产技术,建设茯苓种质资源库、标准化菌种厂,开展中药饮片产地深加工研发及项目建设,推进茯苓健康产品及功能性食品研发,联合开展英山大别山优势道地药材资源研究,推动道地药材产业化发展。目前,新研发茯苓菌种“WZ-1”种植示范基地达到2000亩,大别山茯苓产业园新落户项目2个。
21


浠水县聚力专精特新企业培育新质增长点。出台浠水县《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办法》《实施产业兴县工业优先战略若干措施》《培育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强县试点工作实施方案》等,对新获评国家级、省级的专精特新企业分别给予一次性奖励。建立支持国家级(或省级)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,2021年以来为浠水县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提供增信贷款金额3亿元、融资担保9530万元。搭建产业联盟,促进本地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共赢。带领专精特新企业赴宁海、天津等地“找市场”。积极利用“科创贷”“白名单”等融资政策,帮助17家专精特新企业获得贷款1.5亿元。目前,浠水县现有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国家级企业5家、省级企业48家,专精特新企业占规上工业企业比重达30.57%,高于全市2.7个百分点。
22


黄梅县“双实、双线、双定、双补”驱动就业创业。“实时+实名”双轨并行,实名登记返乡需求,收录在外务工人员基础信息51.5万条;实时收集岗位信息,每月月初在媒体平台发布。“线上+线下”双向发力,线上开通“招工频道”,全天候发布就业创业信息;线下组织开展各类招聘活动44场次,达成就业意向4352人。“定单+定向”双管齐下,开展“订单式”技能培训175期9222人;成立人力资源管理公司,开展“定向式”劳务派遣747人。“补助+补贴”双轮驱动,对以训送工及取得职业资格证书的,提升补助标准。出台首次来梅就业人员发放一次性补贴政策,大力促进就业创业,上半年城镇新增就业6963人。
23


麻城市以城市运营理念推进特色街区建设。以老旧小区改造为抓手,全力打造宋家湾特色街区。引进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,与大型商超合作开展直播带货,推动肉糕加工从小作坊转向规模化、肉糕销售从线下延伸线上。1-5月商户总营收增加170余万元,户均增收13万元。坚持“美食+”思路,在提档升级肉糕巷的同时,加快建设民宿巷、米酒巷、吊锅巷等特色巷和步行街、护城河、融辉第一城等沉浸式体验主题街区。深化共同缔造,40户居民自发拆除自家院子车库3000平方米,全程零补偿、零纠纷、零上访。宋家湾特色街区成功纳入住建部“我为群众办实事”示范小区、湖北省共同缔造示范小区。

相关阅读